特普生物
微生物科普
真菌病害防治宝典《三》:炭疽病的烦恼
2025-10-24

冬天悄然而至,一起来的还有让无数“吃货”们期待的草莓。但此刻下的秋莓,要成为冬日的甜蜜馈赠,还需种植户朋友的精心栽培——看,挑战已在田间悄然发生↓↓↓

 

草莓炭疽病,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菌属1931年在美国首次报道。目前,已发现23个炭疽菌属的致病种可引起草莓炭疽病,其中常见的致病菌包含草莓炭疽菌、尖孢炭疽菌、胶孢炭疽菌等。

 

发病症状

草莓炭疽病主要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爆发,随后在开花前期也有较高风险。炭疽病繁殖快、周期短4天内就能产生大量孢子体,最常侵染草莓匍匐茎、叶柄、叶片,严重时可波及花和果实。

匍匐茎染病:出现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病斑,初期病斑有红色条纹。后期逐渐扩展为深色、凹陷硬质病斑。当病斑绕茎一周后,其以上部分萎蔫枯死。


根茎部染病通过横切面观察,可见自外向内产生的局部褐变。染病初期,2~3片新生叶失水下垂,阴天或傍晚恢复正常,后期病情加重,整株逐渐枯死。

 

叶片染病:初期可见褐色至黑色斑点,中期并伴随叶尖或叶缘部分出现焦黄色,严重时叶片全枯。

微信图片_20251022120316_38_238.jpg 

果实染病:病害高峰期或高温高湿环境下,果实出现近圆形褐色病斑,软腐凹陷,造成烂果,严重影响商品价值。

 

炭疽病原菌入侵后,会分泌酶类与毒素,溶解植株细胞壁、破坏组织结构,其菌丝还会堵塞维管束,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枯死。

 

病害流行规律

草莓炭疽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,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形态,在病残体、土壤、杂草等载体中潜伏越冬。当环境满足日平均气温25℃-30℃且相对湿度超85%高温高湿条件时,病原菌会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,借雨水、灌溉水、昆虫或农事操作扩散传播。植株感染后病变部位会出现分生孢子堆成为新的侵染源,持续扩大病害影响范围。

炭疽病原菌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入侵植株:一、通过植株气孔、皮孔等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。二、依赖其特有侵染结构——附着胞或附着枝并形成侵入钉,从而穿透表皮细胞实现主动入侵。

 


综合防控措施

一、炭疽病核心防控原则

草莓炭疽病防控需坚持以“预防为主”的核心原则。育苗期如遇高温雨季,雨前雨后都要及时施药,阻断病原传播;不同地区炭疽致病菌存在差异,可轮换使用咪鲜胺、溴菌清、吡唑醚菌酯、嘧菌酯、氟啶胺等药剂,提高药效。同时搭配太抗®300倍(植物免疫诱抗剂),通过叶喷+灌根协同施用,激活草莓自身免疫系统与抗逆潜能,降低被侵染概率。


二、应用经验分享

育苗:枯芽春®+木每灵®,滴灌,间隔15-20/ 次。激活根系发育,培育壮苗,同时防控立枯病、根腐病等苗期土传病害;

移栽后:枯芽春®+木每灵® +生根剂,冲施,加速根系修复与定植;间隔15天再次冲施枯芽春®+木每灵®,预防死棵。


农业防治

温湿度管理(主要针对设施栽培):草莓苗期,棚内白天温度建议保持在23~26 °C,夜间8~12°C。开花结果期,棚内白天温度建议保持在20~25 °C,夜间5~10°C。湿度管理:通过滴灌、通风系统预防湿度过高,同时建设好设排水设施,雨后及时排积水。

土壤消毒:在基质或土壤中撒入哈茨木霉菌、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广谱杀菌剂进行预处理,减少病原基数。

土壤改良:如遇板结、酸化等不健康土壤,多施枯草芽孢杆菌、EM菌等菌肥,增加有益菌群数。可基施可追施,尤其是进行土壤消毒后的土地。 

● 病菌易感染旺长苗,移栽前控旺3遍。

 

朋友们下一期还想看啥病害防治干货?专家、方案都已准备好,只等您来问!



  END

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,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始终秉持“植物健康我健康”的使命,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-836-1866垂询!


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“特普生物农业”


特普二维码.png